5月7日在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《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(2020—2022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正式发布。
《行动方案》立足于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、跨界融合化、品牌高端化,坚持新老一体、远近统筹、建用兼顾、政企协同,提出了指导思想、行动目标、4大建设行动25项建设任务、8项保障措施,形成了上海版“新基建”“35条”。
据了解,上海初步梳理排摸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,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。其中,各级政府投资600亿元左右,其余2100亿元是社会投资。
涉及这些健康领域
在《行动方案》25项建设任务中,与医疗健康直接相关的有4项,具体内容如下:
1.建设电镜中心、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、国家
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若干先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。
2.围绕量子物理、材料基因组、脑与类脑等前沿科学研究方向,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。
3.构建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,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训练试验。
4.建设互联网+医疗基础设施,新设置20家以上互联网医院,推动长三角示范区建设互联网医院。
此外,在8项上海“新基建”重大政策措施中提到,推动医疗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向社会主体深度有序开放。在8项政策的“培育市场需求”方面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加快建设一批显著改善制造、服务方式或社会治理模式的示范应用工程,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重点提及医疗行业。
以下是《行动方案》重点内容